云南省1—9月经济运行情况来了

一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

前三季度,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46.05亿元、同比增长4.4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2399.22亿元、增长4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7509.78亿元、增长2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11837.05亿元、增长5.5%。

从供给侧看,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162.82亿元、增长4.5%。其中,夏粮产量261.27万吨、居历史第三高位,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,蔬菜、水果、鲜切花、茶叶产量分别增长3.9%、8.0%、8.0%、5.5%;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3.7%,生猪出栏增长3.1%。工业生产稳定向好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.7%,高于全国1.7个百分点。服务业快速增长,1—8月,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025.87亿元、增长20.1%,高于全国12.9个百分点,今年以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。

从需求侧看,投资结构持续优化,除房地产开发和交通投资以外,其他投资合计增长1.0%;全省产业投资增长13.9%,工业投资特别是能源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。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503.22亿元、增长7.0%,高于全国0.2个百分点。

从财政金融看,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.8%,其中,税收收入增长25.9%,非税收入增长0.7%。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6.5%,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8.4%。

从民生保障看,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.08万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16.62万人,困难人员就业11.27万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.76万人。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.4%、较上半年降低0.1个百分点。

从经营主体看,截至9月底,全省实有经营主体585.05万户、增长24.87%,其中,实有企业126.12万户、增长30.35%,实有个体工商户452.01万户、增长23.83%,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.93万户、增长2.49%,实有“四上”企业20715户,增长17.49%。

二、工业生产平稳增长

坚持大抓产业、主攻工业,改造提升烟草、有色、化工等传统产业,推动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,工业实现由传统行业拉动向传统行业、新兴产业共同支撑转变。


能源电力保供有力有效。在来水大幅偏枯、水电减发224亿千瓦时的情况下,火电、新能源分别增发电量126亿千瓦时、98.5亿千瓦时,同比分别增长50.1%、50.9%。电煤累计供应增长51.8%,统调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约3600小时,为近10年最好水平。新增投产可调度集中式新能源装机1138万千瓦、为去年全年的7.7倍,集中式光伏并网排全国第3位,新能源成为全省第二大电源。


传统产业支撑有力。烟草制品业增长5.2%,电力运行不断好转带动能源工业增加值扭负为正、增长3.6%、较上半年加快5.6个百分点,非烟非能工业增长7.2%。


新兴行业蓬勃发展。以硅光伏、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连续15个月保持30%以上的增速、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,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积蓄。


高端制造持续快速增长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.6%,其中,航空、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增长65.3%,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6.9%,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61.7%。

三、投资结构持续优化

贯彻落实高质量做好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,着力促进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快速发展。

投资结构持续优化。产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引擎,增长13.9%,占比达49.7%、较上年同期提高9.9个百分点,全省投资实现由房地产开发、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产业投资拉动转变。工业投资增长25.5%,连续19个月保持25%以上高增速,继续保持全省行业投资总量第一、增速第一,其中,能源工业投资增长55.1%、连续20个月保持50%以上的高增速,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增长11%。

民间投资活力增强。搭建省州县三级“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”,累计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321个,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。前三季度,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28.2%,产业民间投资增长12%。


四、消费市场稳步回升

出台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,推进旅游业态创新,持续加大力度恢复和扩大消费,消费回暖复苏态势良好。

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。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自今年3月以来再次迈上“千亿元”台阶,前三季度批发、零售、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(营业额)分别增长7.5%、9.4%、26.0%和21.9%。零售升级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,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、体育娱乐用品、金银珠宝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0.0%、18.6%、15.4%、12.5%,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.4%。

旅游业强劲复苏。旅客发送量高速增长,完成旅客发送量7315.5万人次、增长85.9%,9月29日发送旅客51.6万人次,刷新云南铁路单日发送旅客历史记录。接待游客8.24亿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10017.3亿元,分别增长23.1%、32.9%,带动住宿业、餐饮业分别增长26%、21.9%,其中,限额以上旅游饭店业和民宿服务业分别增长46.1%和54.1%,限额以上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业增长54.1%。

五、对外开放步伐加快

大力发展口岸经济,全方位、多领域、深层次抓好对外开放。

通道能力有效提升。临沧方向中缅新通道海公铁联运稳定运行,累计实现海公铁和公铁联运2.22万个集装箱,开行“沪滇·澜湄线”“澜湄蓉欧快线”班列,中老铁路与沪昆铁路、中欧班列实现贯通衔接。中老铁路发送旅客1291.2万人次、运输货物1394.6万吨,分别增长92.7%、71.5%。

口岸发展持续加快。口岸进出口货运量3336.5万吨、增长44.5%,进出口货值1656.1亿元、增长10%,磨憨铁路口岸稳居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。

开放合作硕果累累。成功举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(云南),签约项目382个,计划投资3966亿元。

六、物价保持平稳可控

聚焦重点品种和重点时段,推动保供稳价政策措施落实,持续推进主要“菜篮子”产品稳产保供调度和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预警,物价总体平稳可控。


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总体平稳。9月全省CPI环比、同比均下降0.1%。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.2%、同比下降2.4%,猪肉价格环比上涨0.6%,同比下降21.6%、降幅比上月扩大7.1个百分点。


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降幅收窄。9月全省PPI环比上涨0.2%;同比下降1.8%,降幅较上月收窄1.0个百分点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.8%,降幅较上月收窄1.0个百分点,其中,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.8%,加工工业价格下降8.2%。生活资料价格上涨3.1%,涨幅扩大1.0个百分点,其中,衣着价格持平,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2.4%,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5.7%。

七、各州(市)经济运行总体平稳

昭通市、怒江州、曲靖市、丽江市、文山州等州(市)增长势头良好,分别增长8.0%、7.7%、6.9%、6.9%、5.4%;大理州、丽江市、玉溪市等3个州(市)增速较上半年分别提高1.2个、1.1个、1.0个百分点。

丽江市、曲靖市、昆明市、文山州、迪庆州工业增长较快,分别增长18.6%、11.1%、7.1%、7.0%、7.0%。丽江市全力打造全省绿氢基地和氢能综合应用先行先试区,零碳绿氢智慧工厂试生产,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建设;曲靖市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,一批新能源电池项目稳步推进,国内装机规模最大高原风电基地富源西风电项目全容量投产;昆明市重点领域平稳向好,烟草制品业、石油行业、冶金工业等重点行业支撑稳定。

怒江州、保山市、丽江市、曲靖市、西双版纳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,增速分别为7.3%、4.4%、4.3%、4.1%、3.4%。怒江州坚持重大项目包保、项目要素保障会商会办等机制,有力解决项目建设的卡点堵点;保山市列入省级重大项目开工率达83%,部分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;丽江市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协调调度有力有效,争取专债额度55.2亿元、增长72.5%,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率达75%。

11个州(市)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其中,西双版纳州、丽江市、红河州、曲靖市、文山州分别增长14.1%、11.4%、10.4%、10.2%、9.8%。西双版纳州以汽车、家电为重点提振大宗消费,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团购及汽车零售企业打折、赠送礼包等活动;丽江市举办“丽江古城民谣广场”等活动,推出采制东巴纸、稻田捉鱼等体验项目,涉旅相关行业高位运行;红河州出台促消费稳增长三年行动等政策措施,指导汽车、家电销售企业积极参与主题促销,有力有效提振消费潜力。


总的来看,前三季度全省各地各部门顶压奋进、攻坚克难,统筹推进解难题、促发展、惠民生,着力扩内需、提信心、防风险,全省经济平稳运行,工业、消费、服务业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。但也要看到,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,社会需求仍显不足、内生动力不强,经济持续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仍需加力巩固。
下一步,全省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认真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、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,着力扩大需求、增强动能、防范风险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微信客服

客服电话
133 3050 1839
返回顶部